近日,金沙贵宾厅-优惠大厅王俊峰研究员团队提出针对恶性疟原虫可变抗原的受体嵌合式抗体的体外开发新策略。相关成果以“A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ceptor-containing antibodies targeting malaria variant surface antigens”为题,发表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上。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经蚊媒传播的传染病,目前仍是一项全球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世界疟疾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2.49亿人感染疟疾,死亡人数高达60.8万。由于恶性疟原虫对多种一线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新型抗疟药物的开发刻不容缓。
免疫逃逸是疟原虫逃脱宿主免疫攻击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人们在疟疾患者体内发现了一类新型抗体,即受体嵌合式抗体。这类抗体在可变区插入免疫抑制性受体(如: LILRB1或LAIR1)的功能片段,能够特异性识别表达在宿主红细胞表面的疟原虫可变抗原RIFINs,进而有效阻断RIFNs与免疫抑制性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阻止疟原虫的免疫逃逸。因此,这类新型抗体在疟疾治疗中展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该类抗体均是从疟疾康复者血液中分离鉴定获得,存在种类少、分离鉴定困难、亲和力不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运用基于蛋白质结构的亲和力成熟与酵母高通量筛选技术,提出在体外快速开发高亲和力受体嵌合式抗体的新策略,用于开发抑制疟原虫免疫逃逸的高亲和力人工抗体。基于该策略,团队开发出针对恶性疟原虫抗原RIFIN#1 (PF3D7_1254800)的高亲和力LILRB嵌合式抗体D1D2.v-IgG。生化实验显示,与天然型LILRB1相比,D1D2.v-IgG对RIFIN#1的结合亲和力提高了30倍,能够有效阻断LILRB1与RIFIN#1之间的相互作用,且生物稳定性优异。细胞和寄生虫免疫学实验进一步表明,D1D2.v-IgG能够特异性识别K562细胞模型和恶性疟原虫感染红细胞(IEs)表面表达的RIFIN#1抗原,并有效抑制RIFIN#1介导的免疫逃逸。
在D1D2.v-IgG的基础上,团队综合了自然杀伤(NK)细胞受体NKG2D的单链抗体(scFv),研发出双特异性抗体NK-biAb。NK-biAb既能阻断RIFIN#1介导免疫逃逸,又能吸引NK细胞至靶细胞周围,极大程度增强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本研究为靶向恶性疟原虫免疫逃逸的抗体开发及抗疟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金沙贵宾厅-优惠大厅博士生王弋卓为论文第一作者,王俊峰研究员、吴勃副研究员、赵宏鑫副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江陆斌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强磁场安徽省实验室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engine.scichina.com/doi/10.1007/s11427-024-2914-2
受体嵌合式抗体D1D2.v-IgG的设计研发与工作原理
© 1996 - 金沙贵宾厅(中国)优惠大厅-首页|welcome 版权所有 皖ICP备05001008号-11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湖路350号 邮编:230031 电话:0551-65591149 传真:0551-65591149 邮箱:chmfl@hmfl.ac.cn